热点观察:所谓“共享”是创造方便还是制造麻烦?

继共享单车之后,一波又一波的共享消费模式不断涌现,雨伞、充电宝、汽车、厨房、太空舱、健身房、宿舍、溜娃小车、空调,等等,都搭上了共享经济的风口。然而,当越来越多的产品打着“共享”的旗号、声称要给老百姓的生活创造方便,有没有人认真思考过,某些产品,真的存在共享的价值吗?

以共享充电宝为例,今年上半年,共享充电宝行业发生了多起融资。有投资机构表示,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不断增加、耗电速度越来越快,随时随地充电已经成了用户的刚性需求,而且智能手机使用人群基数较大,基于这两点考虑,我们认为共享充电宝未来有很大的市场。

然而,共享充电宝实际的使用是怎么样的呢?有用户曾做了形象的描述:

1. 打开手机定位查看最近的共享充电宝机器。(Warning:电量仅剩10%)

2. 准确根据路线找到共享充电宝。(Warning:电量仅剩7%)

3. 扫码。(Warning:电量仅剩5%)

4. 支付押金。(啊麻烦)(Warning:电量仅剩3%)

5. 充电线不匹配(啊麻烦)(Warning:电量仅剩1%)

6. 换充电宝,充电。

实际上,你走的路、消耗的时间和精力,完全要比出门带一个充电宝更让人精疲力尽。而且如今,花费不到100元就能买到一个质量不错的充电宝,为什么要冒着暴露个人隐私(部分充电宝可能携带他人留下的病毒或被不法分子装入特殊装置)的风险,去费力使用共享充电宝呢?

再举个例子,最近新兴起的共享空调,采用“押金+按时收费”的模式,每台空调押金3000元,按照每小时1元价格收费。用户需要下载app,注册下单,商家上门安装,开机时候需要扫空调二维码进行充值。听起来很方便,但家电本身属于私有化性质比较强的产品,多次拆掉再安装一方面容易造成质量受损,另一方面可能也不太卫生,网友普遍吐槽:“押金3000,为什么不自己买一台呢?”

是的,共享概念在最初推出来,大家觉得新鲜,可能会去尝试,但很多时候,有些产品创造的方便远不能掩盖其制造的麻烦。而且市面上共享的很多产品本身并不贵,大家有使用需求的话,倒真不如自己赚钱买了。几百块甚至上千块的产品,投资一个理财平台便可轻松买到。以投资三益宝为例,该平台年化收益在13.5%左右,投入本金1万元,正常情况下一年到期可获得1350元的利息,可轻松覆盖个人购买雨伞、充电宝的费用,甚至可用于支付正常健身房的年费。所以,享受新概念带来的便利可以,但大家千万不要被概念忽悠,认真分析怎么做是最合适的才最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