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莹老师的私密择校经
今年秋天我家老大要上小学了,于是我提前一年搬了家。
哦,这可不是一个现代孟母三迁的故事。
背景先交待一下,我身处帝都,有户口有房,所在虽然不是海淀会挤破头的学区,但已经可以正常进入中关村*小分校接受义务教育。
搬家的地方只有一个私立民办的学校,不是什么昂贵的国际学校,就是一所很正常的学校,学费和现在孩子们一年到头,出去上些个补习班的费用差不多,不会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搬家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去这个私立民办的学校,读小学!
我先生的同事和朋友都跟他说:你老婆疯了!老婆疯了!疯了〜〜〜
真没有。
我虽然不敢说自己是教育专家,可是过去十年,因为做留学咨询,我每天都在和全国最顶级中学的学生,以及他们的父母打交道,大部分家长能说得出名的美国名校,都有我的学生在。申请美国大学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申请的学生,要写一篇和自己成长有关的申请文章,写申请文章当然是写自己怎么优秀,每年我都不停地在跟十五六岁的少男少女以及他们的家长讨论:这孩子到底是怎么变得这么优秀?
这样积累了十年,作为妈妈,我有了个意外的收获:到我自己有了孩子,在各种该焦虑的时刻 ,我都显得格外淡定,因为见过太多活生生的例子了。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该怎么解决,有哪几步很关键,上学以后父母都该关注注些什么......我听了太多选择的标准和选择的理由,然后幸运到竟然还能够看到这些选择的结果!
所以我不是失心疯才决定让孩子去一所看上去没那么牛逼闪闪的小学读书。我只是相信一个从哪个角度看上去都很明显的结论:孩子在哪里上小学,和他十二年后会去哪儿上大学,没有必然的联系。
孩子上小学是去干什么的?学知识?真不是。
翻翻小学课本,知识的难度和密度都不高。我家小朋友所在幼儿园的园长,专门召开家长会解释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是怎么一回事,还拿小学生的练习册让家长们传阅过。比如说数学,教学大纲要求三年级前要求学生掌握的2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小学的知识,绝大多数家长都辅导得来,而且孩子们掌握起来也就是早晚的事儿,没有太大的难度。
不学知识,孩子们天天背着书包到学校干嘛去了?我觉得是这么两件事儿:按点生活和交朋友。按点生活指的是有规律地生活和学习,这个是习惯养成;交朋友是学习群体生活,知道怎么正常地和人打交道,这个是社交。
习惯养成和学习社交,学校会起到一部分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家庭。我在教育培训领域待了17年,最害怕听到的一句话是:老师呀,我们这孩子就全交给你了。凭什么?咱们没见过几回面,我看上去也应该没那么靠谱,你怎么就这么相信我不会把你的孩子教坏了?况且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和任何一个老师待在一起的时间都不会比和父母长,你自己的孩子,自己不好好教育,好了坏了全推到学校和老师那里,这完全说不过去。
当然,我不代表所有的老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是也。从古至今它就是个正经职业,不是魔法师,一挥魔杖孩子就变成好宝宝了。就连在哈利·波特就读的霍格沃茨,真会魔法的教授们也只能传授魔法,并不能保证学生使用这些法术去干好事还是作恶。
孩子大部分的习惯是在家里养成的,社交的方式也是模仿家人间的沟通方式。我在做咨询的时候,跟学生沟通如果觉得哪个方面有明显的问题,通常的办法都是把父母约来聊一聊,孩子身上反映出来的问题百分百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原因。与其费劲力气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如好好和家人相处,好好完善自我,让孩子在父母身上得到更多正向的影响。
当然,新的小学之所以吸引我,还有两个很个人化的理由:
一, 这所小学五点半放学,每天三点半去学校门口守着接孩子的家长都能理解这多出来的两个小时意味着什么。这两个小时学校安排了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孩子有了可以交朋友的场景,还能够探索下自己还有些什么兴趣爱好。
二, 这所小学是英语特色校。学好英语对现代社会的人意义重大。这个世界上有70%的文字材料是英文的,不论我们周围还是公众人物,因为英语好而占尽优势的人比比皆是。交给私立小学的学费,也就够到外面去上个好点的英文培训班。
我真没收这个学校的广告费,所以别问我在哪。
说实话,做了这么多年教育,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谁家对教育孩子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效果好的通常是最适用于当下情况的方案。而在给孩子选择小学这件事上,我所做的也就是在不影响家庭正常生活的情况下,找到能够接受的最优方案。
类似这样的思考和选择,每天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我不断地观察、思考和践行,也想把这些观察和思考分享给更多的父母。
作者简介:
熊莹
教育培训领域深耕十八年
学生遍布美国常青藤各校
近十年将数千名中国学生送入全球排名前五十大学
深入观察、思考和实践父母如何影响孩子的成长
《朗播网》、《壹父母》、《蒲公英图书馆》、《励铭教育中心》、《童伴同行》特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