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开创南宁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今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西南宁那考河生态综合整治项目时强调,“要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基本目标,使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努力营造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促进南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推动生态文明的责任制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责任制度体系。从政府、企业、公众三大责任主体的责权利定位入手,构建系统完备的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体系,是环境保护乃至整个南宁经济社会发展领域迫切需要突破的重大课题。一是强化政府的环境监管主体责任。政府是环境监管的责任主体,按照“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环境质量负总责,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对本行政区域内环境保护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政府对环境监管负领导责任,努力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环境保护工作合力;健全问责机制,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力、导致严重后果的,严格按照《广西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的实施细则》进行责任追究。二是加强企业的环境治理主体责任。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必须承担治理环境破坏、赔偿环境损害损失的责任。要严格企业守法的法律底线,重点加强对企业有毒有害污染物和VOCs、PM2.5排放标准控制,严格执行化工、医药、建材、印染等重污染行业排放标准,根据技术进步和环境健康需求逐步提升环保标准,不断加大企业的污染治理责任。健全环境民事诉讼机制,放宽环境民事诉讼主体资格 ,推进环境公益诉讼,实施举证责任倒置;对环境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采取行政拘留、经济处罚、行业禁入等手段,对企业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追究,对法人和法人代表实施“双罚”制,使违法企业得不偿失。建立严格损害责任赔偿制度,明确企业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加大对实施环境侵权行为的企业追责力度,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状况。三是增强公众的环境监督主体责任。完善信息公开、环境宣传教育、环保非政府组织(NGO)培育等制度机制,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整体认知度;完善决策过程的公众参与制度,加强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引导,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拓展公众参与的领域;加强社会公众、民间环保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监督性制度建设,完善公众监督举报制度、听证制度、舆论监督制度,充分调动公众监督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加速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激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动能。坚持绿色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也是支撑南宁市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和最大优势之一。要把南宁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必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大力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绿色转型。一是在农业方面,要按照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式生态循环农业;重点发展“三品一标”(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农产品,让“三品一标”农产品真正成为居民消费的“标杆”;采用绿色农业加工方式,改善产品品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二是在工业领域绿色转型方面,要特别重视制造业的绿色转型和绿色发展新动能转换,要着力避免一个误区,即不能忽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的绿色转型和发展,片面强调转向第三产业就是绿色转型,特别是过于强调第三产业中的信息化、金融业等虚拟经济;要推动“互联网+”、机器人等新兴技术与制造业的结合,提高制造业的资源能源效率,降低污染排放,促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三是在服务业方面,要发挥新兴服务业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的推动作用,重视旅游业对环境,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系统及对当地社区的综合影响,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速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一是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发展生态工业。重点推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新兴生态产业加快发展,着力提高生态经济比重,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要推广循环经济模式,重点对有色金属、建材、茧丝绸等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提升,充分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推进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二是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依托已入驻东盟经开区的“一院三站”(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桑蚕总站、广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广西水果总站)的雄厚科研力量和技术优势,突出产业特色、促进农业示范园关联产业聚集,大力打造“南宁—东盟现代农业硅谷”等。同时,积极推广生态种养模式,抓好农村废弃物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探索生活污水处理,实施城镇一体化的农村污水拦截收集系统,推广经济适用、维护简便的生态处理技术。三是依靠现代科技,发展生态服务业。以中国—东盟信息港落户南宁为契机,加快跨境电子商务、金融信息、技术创新等信息服务业项目引进及其建设,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服务向南宁集中。同时,抓好南宁以水、土、生物景观资源为特色的生态服务业综合开发,推进服务业与其他各生产企业间的生态化融合,提升综合环境管理服务业水平。四是坚持综合施策,建立健全生态化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生态责任在政绩考核体系中的比重,把主要生态指标纳入科学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生态科技创新,牵头实施产业目标明确的重大科技项目,积极构建“政府推动、市场拉动、政产学研联动”的生态科技创新体系。集聚创新资源,充分利用区内、区外优势科技资源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积极推动研发平台、技术转化平台、科技服务机构为企业服务,引导企业建立“资源节约—产品生态—工艺和谐”的生态创新管理体系,实现企业生产活动全过程节约化、生态化控制。

集中力量做好污染防治,以源头管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随着南宁快速发展特别是五象新区的建设,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必须按照南宁市加快建设“四个城市”总体目标,加快打造“中国绿城”升级版。一是在源头上健全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自然生态空间包括土地、森林、山岭、水流、荒地等进行统一的确权登记;明确产权关系,形成归属明晰、权责明确、监管高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对用途进行管制,严格准入制度,禁止不符合用途管制和节约标准的开发活动。二是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加强对地方和企业行为的约束。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建立主体功能适应性评价制度,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产业项目实行不同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制定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的活动准入清单,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的产业负面清单;科学设定资源消耗上限,对新增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确定土地、煤炭、水的消费最高限度,实行碳强度、能耗强度的总量控制制度,设定森林、湿地、海洋、物种等生态保护红线,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对违法和不达标排放行为零容忍。三是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强村屯水体清洁。2012-2014年良庆区作为广西18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之一,利用中央、自治区、城区三级财政共投入4556万元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主要是针对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突出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建成55套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配套污水收集管网101.6公里,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235吨/日。分别在那马镇、那陈镇建设1座垃圾中转站,大塘镇建设一座垃圾焚烧站,配套垃圾箱165个,垃圾收集转运三轮车154辆,微型勾臂式垃圾转运车10辆,垃圾收运能力达到50吨/日,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到100%,惠及农民群众15万多人。在推进2013年度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县(区)建设的同时,加强2012年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设施的维护和运行的管理。国家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现任环保部部长)在2014年9月16日视察我城区2012年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时,对我城区2012年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建设及运行成果表示满意。四是突出整治重点,率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要狠抓大气污染治理,通过抓源头,严格执行建筑工地、道路(消纳场)、堆场及园林绿化工程控尘标准,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抓重点,继续深化专项治理,建立PM10防控长效管理机制,继续开展建设工地扬尘、道路扬尘、尘等五大污染源治理,提升扬尘污染专项治理成效,使“南宁蓝”保持常态。去年,五象新区在新区建设总体量占全市22%的情形下, PM10平均浓度为59微克/立方米(低于南宁市均值6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7%;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88.5%,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为南宁各城区树立了“绿色发展“的典范。要坚持“治水、建城、为民“主线,全面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加快推进水环境治理工作。特别是五象新区,目前正积极打造 “四江(邕江、八尺江、良庆河、楞塘冲)、五湖(五象湖、良庆湖、楞塘湖、新坡湖、八尺湖)、一绿肺(五象岭)、多公园”生态环境,“百米见绿、千米见水、两千米见湖”的景观效果处处可得,努力形成了以绿为养、泊水而栖、临水而居、因水而兴的新区新景。

依靠全民共同努力,在推进生态治理中增进民生福祉。当前,南宁正在全面开展“美丽南宁·清洁乡村”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幸福生活,必须在绿色发展中加强生态治理,更好地维护人民生态权益,增进人民福祉。一是营造绿色发展氛围,优化生态治理格局。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生态治理顶层设计,深化生态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和完善以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划定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能源安全体系,大力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媒体应加大对违背绿色发展理念企业、公众道德失范行为的监督曝光,同时,对遵循绿色发展理念的先进行为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绿色发展典范。企业、公民、民间环保组织等,应利用政府搭建的平台建言献策,形成加强和改进生态治理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通过以上努力,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生态治理格局,构建高水平、全覆盖、管理科学、运转有效的生态治理体系。二是发展绿色经济产业,增强生态产品供给效率。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态产品,既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旋律。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必须借助绿色产业、绿色经济才能实现。人民所需要的生态产品,可分为必需型和一般型两类:必需型生态产品,就是指洁净的空气、干净的水、无公害的食品,这些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福祉,是老百姓健康生活的保证、幸福生活的前提。提供必需型生态产品,有赖于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综合治理,有赖于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践行。一般型生态产品的供给,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发展绿色经济。政府要从财政、税收等方面加大对绿色发展新业态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传统产业跳出产业局限和壁垒,顺应快速发展的产业技术革命趋势,依靠绿色技术主动升级改造,推动行业、产业实现绿色清洁生产。将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紧密结合,建立绿色产业大数据库、绿色产业智库,发展绿色金融,打造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和智能消费体系,引导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贸易、绿色消费发展。三是创新绿色发展模式,不断提高绿色发展水平。紧跟“南宁-钦州-北海电子信息加工贸易产业带”发展战略,以打造“宜居城市”城市为目标。目前全国还没有哪个一二线城市提出以环保产业为支柱产业,我们可以习主席考察广西为契机,南宁率先提出,争取列入国家战略,参考雄安新区的发展模式在北部湾周边划出一块十万亩的地方,可考虑设在南宁至北海、防城、钦州中间地段,如选在良庆区大塘、南晓附近,交通便利、环境美好的地方,申请设立一个环保产业新城,可建设一百万人口规模的环保新区,将环保企业与城市生活联在一起,打破企业里面不能做生活区的概念,一个工厂就是一个花园景点,创造“绿色工作、绿色生活”的发展模式,全面打造花园式工厂小区,建成首府南宁的绿色“后花园”、北部湾出海口的绿色“南大门”及全国生态养老最佳地方,且可迅速改变广西工业落后全国,特别是首府南宁没有支柱产业的现状,北部湾将迅速崛起。四是打造绿色环保产业品牌,着力搭建地区性、国际性生态治理互动平台。根据测算,“十三五”期间,全国环保产业总投资将达17万亿元,可以说这一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发展生态产业方面,南宁有基础、有资源、有优势、有条件,我们要以习总书记来南宁考察的契机,政府要加大对绿色发展企业政策的支持与资金的投入,在南宁市着力打造环保基地,建设一批如博世科、桂润、鸿生源等全国一流的环保企业,做大做强环保创新型企业,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落后地区弯道超车,成为引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环保基地。合理引进先进环保产业技术装备和服务模式,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院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加大对环保装备的研究、开发力度,把南宁打造为全国、东南亚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环保装备企业研发、生产基地和生态治理互动平台,名副其实的环保产业“硅谷”,着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环保产业链、价值链。人民论坛网讯

南宁良庆区环境保护局局长 徐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