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环保并重发展,超威创始人完美演绎创业传奇

短短5年就研发出国内第一个铅酸胶体蓄电池。此后更是自主研发纳米蓄电池、锂电池、太阳能风能蓄电池,手握30多项发明专利,一年营收超过656亿。他就是周明明,超威集团创始人。

1985年,刚刚17岁的周明明考入杭州师大化学系,就是当年20岁马云心中的最高学府!食堂、教室、图书馆3点一线的学校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契机,让周明明走上创业之路呢?

1985年11月,上海自行车研究所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动自行车,“永久牌DX-130型,充上电就能跑,省时省力。”其实电动自行车也很简单,就是普通自行车+蓄电池。对于蓄电池,周明明不陌生啊,父亲周龙瑞是杭州一家企业的高级工程师,老人家研究了一辈子的蓄电池,光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就有46篇!周明明从此对蓄电池上了心,认真研读《化工电池》、《蓄电池原理》等专业书籍。1995年8月,果断辞去虹溪中学的教师职位后,回老家长兴办起超威电池厂。

8000元的启动资金,刨去房租、办公设备等费用,只剩下3000元不到!这样的关键时刻全家齐上阵!即便是父亲上阵,成果依旧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只能硬着头皮自己上!到了1998年,还是没啥大进展。周明明一口气跑了10多所高校,并邀请杭州和上海5家电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担任技术顾问。高人指点+贵人相助,他先后攻克了蓄电池中“胶体成型、设备密封、内部循环”等10多项技术难题。

2000年4月,“超威牌”铅酸胶体蓄电池面市,“电动车3小时就能充满电,续航能力达到4个小时。”要知道,当时国内最先进的铅酸蓄电池,续航能力最多也就2个小时,电动车的续航能力提高100%。就这样,周明明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500万。

由于生产蓄电池需要大量的稀硫酸,还要用到重金属镉,周明明果断把目光瞄上纳米蓄电池。他先后成立研发中心、技术中心、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10多个创新平台。2003年8月,超威成立了“无镉内化工艺”研发小组,把之前开放式的生产工艺变为封闭式,“18种原料全部在35个密闭容器中完成物理、化学反应。”

2004年,纳米蓄电池下线,周明明成为将纳米技术应用于蓄电池制造的第一人,“电池重量减轻了20%,使用寿命增加到5年,超过行业标准的2倍!”从此,超威一炮打响,首月销量瞬间突破2000万。仅一年后,超威的营收就超过1个亿。而此时,周明明已经自主研发出11项新产品,获得26项专利,还创造出放电深度超过国家标准5倍的世界纪录!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国内电动车出现滞销,蓄电池行情更是一落千丈。靠着从产品、技术、市场、创新多方面同时发力,超威电池逆市上扬,一举拿下46.8亿元的年度销售业绩。

2009年10月,周明明投资2.1亿建成4万平米的大厂房,其中1个亿资金全用在环保上,“铅锭成型、原料调配等28个工序集中完成,4万平米空间没有任何烟尘、气味和污水。”之后又投资2.5亿,在车间安装30条半自动电池流水线,“铅粉通过封闭管道输送,涂版告别手工,机械化分剪电池板。”

2010年,德国的麦尔公司拿着5000万欧元的支票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资,双方约定三共享原则“共享技术、共享品牌、共享市场。”从此,超威走出门国门,仅半年就收获了来自美国、意大利等15个国家3个亿美元的订单。

2010年7月7日,超威动力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

2011年,第一个自主研发出全胶体电池,适应不同温度,保证超低温下不断电。

2012年,超威的太阳能、风能、胶体储能电池研发成功,循环使用寿命大于600次,超过国际标准的50%。

2015年,超威全年营业收入高达656亿,并且连续4年保持零库存纪录。

此后,周明明带领超威在动力电池领域创造一个又一个第一名。

如今,超威集团已发展成一家专业从事动力型、风能储能型蓄电池研发制造的行业龙头企业,公司产值超过140亿,动力电池的市场占有率超过30%,超威电池产销量位居国内行业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