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和大金融:农业金融如何化解农业升级的难题

据《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7)总报告指出,当前农村全面转型面临八大挑战。通过笔者分析,基本所有挑战都能通过政策创新、科技创新、金融创新获得化解,并带来三农产业链的全面升级。

一、高成本严重损害农业竞争力。高生产成本推高了粮食价格、降低了农业经营收益,损害了农业竞争力。

化解方案:总体来说,成本上浮核心集中在人力成本(年均上涨11.0%)和土地成本(年均上涨13.5%)年上浮明显层面,在支持农业规模经营的地区,农业金融通过重点扶持农业现代化(可概括为“四化”,即机械化、科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将极大的降低人工总体成本,农业金融又通过帮助农户实现土地承包、土地流转等,发展农业规模经营。

二、农业机械化亟待转型升级。中国大中型农机具数量正在趋于饱和,农机作业市场竞争日益充分,农业机械化面临转型压力。

化解方案:大中型农机具数量和机械作业费增速“双回落”,农业金融帮助农户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成本会更低,如果农业金融选择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方向落地,资产质地会进一步优化,金融机构和农村经济将实现双赢;

三、“谁来种地”难题尚未破解。占农民工总量49.7%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没有参加过农业生产且早已习惯城镇生活,不会种地也不愿种地。

化解方案:一方面,农业金融可帮助有意愿、有能力的农民以现代化手段提升农业生产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农业金融可帮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在政府搭建返乡创业平台、加强返乡创业指导服务、实施返乡创业培训等的基础上,以政府创业资金扶持和新金融资金导入相结合,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

四、农业规模经营面临巨大挑战。2015年底,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数量仍然多达2.1亿户,占全部农户的79.6%。一些农民想出租土地却没人承接。

化解方案:比如,对农户进行新型种植和养殖等关键技术的培训辅导,打通农副产品产销的任督二脉,使得农户有信心通过农业金融手段提升总体收入水平。新金融也通过渗透到农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帮助农村大户通过土地承包和流转手段提升规模经营能力;

五、农民增收的压力不断增加。农民增收的务农、务工这两大传统动力有所减弱,加上财产性收入短期难以有明显增加。

化解方案:农业金融重点帮扶经济效益较高农副产品的种植和养殖、产销,对农业生产企业、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资金支持等,引导农户优化种植养殖方向、农企优化加工生产方向,创造机制为农民增产增收和农企创产创收提供资金支持。

六、农村资源资产浪费严重。当前农村居民点空闲和闲置用地面积约多达3000万亩。

化解方案:当地政府和农业金融机构研究、制定农业种植、养殖、生产加工、销售解决方案,农企创业方案等,盘活农村闲置用地资源,“引凤还巢”和“助凤展翅”相结合,提升广大农村资源的利用效能,并帮助农业人口致富。

七、农村生态环境亟待改善。不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落后的生产方式,比如化肥、农药、农膜的过量使用,导致中国的农业面源污染十分严重。

化解方案:通过当地政府和生态农业研究机构推广生态农业关键技术,实施生态农业标准,淘汰落后的化肥、农药等的应用技术,通过农业金融手段帮助广大农村市场,导入先进、系统的生态农业技术,不断降低农业污染,以标准化的生态农业技术提升绿色食品等农副产品的产销能力,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八、乡村治理模式仍需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与“村两委”的关系亟待理顺。

化解方案:通过农村治理的政策创新、农企、农场、农合组织、农户的科技创新、农业金融的金融创新实现农村治理能力、农户赢利能力的提升,农业金融理财、融资渠道的双向拓展。

总之,农业金融能为农村升级的方方面面提供关键的资金支持。从农业金融需求来看,截止到2016年5月底,我国村镇银行总数为1356家,有超过一半的县没有自己的村镇银行。据国社科院“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数据,我国“三农”金融的缺口已达3.05万亿元。

因此,卓于远见的新金融平台——信和大金融在农业升级的挑战中洞察商机,成为农业金融的先行者。隶属于信和上融的信和大金融,定位于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平台,2017年5月份信和大金融与南岗区政府签约,正式布局农业金融。同时,信和大金融通过与哈尔滨市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青农协)合作,在黑龙江农垦总局广袤的辖区内纵深垂直发展,从农业借款、农业融资、渠道合作、农资供应等方面着手为农户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