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多面困局的携程,还能如何讲资本市场故事?

在外部,年初确立了海外扩张,及向二三四线城市渗透的计划,携程似乎已经开始有些力不从心;在 内部,代表携程人员动荡的“裁员”事件,让携程陷入内外困局。

在监管,支付清算协会、保监会同时调查,携程违规业务面临大面积整改;在消费者,因担心自己账户资金安全、担心资料信息被泄露,而逐渐丧失了对携程的信息。

在多面围攻的情况下携程想要破局,这几乎成为一场苦仗。

“携程现在提三化,其中一点是年轻化,新上任的人力负责人在高管的授意下,在全公司掀起了一场血腥的清除老化员工运动。”携程内部员工向自媒体爆料,携程或将启动大规模裁员计划,裁员比例可能会达到20%,原因之一就是2017年业绩恐怕并不好看。

原因为何?多位业内人士坦言,目前携程盈利模式单一。同时,2017年一季度才实现扭亏盈利 8200万元 ,却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携程就在今年再次大规模地投入线下市场,财务压力可想而知。

根据媒体报道,携程目前的线下门店签约超过100家,正式开门迎客的有50多家。而根据携程方面的说法,今年全国将新增线下门店1000家。

粗略估算来看,截至年底的5个月内,携程必须要达到平均每天开店6家的速度,才能勉强完成计划。而目前其对外宣称的“平均每天就有一家门店落地”的速度显然是不够的。

另一方面,仅靠卖机票和订酒店来获得合作方的利润抽成,这样的盈利模式不仅过于单一,而且近20年都没有变化。如果不是因为有抢先入场的“老本”,携程对比后来的竞争者并无法体现优势。

一方面,支出在增长;另一方面,要面对监管的调查。

仅今年5月到7月,三个月时间,携程接连两次遭实名举報。先是5月携程因涉嫌违规从事支付业务,被支付清算协会立案调查,目前这一案件分类被称为“复杂级别”。随后7月,又因违规销售保险而被保监会立案调查,保监会更是闪电回应称“对于携程涉嫌违反有关保险监管的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保监会规定,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投诉事项,决定受理调查。”

作为一个靠密集人力服务和卖机票起家的代理商,也作为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国内旅游企业,此时问题是,携程还能靠什么概念和故事,来取悦投资人,来讲好资本市场的故事?

去年11月,携程的前任CEO梁建章则表达称“携程的规模在几年内将超越今天的淘宝”。新任CEO孙洁定下的目标则是在2018年实现1万亿人民币的GMV,并在2021年进一步实现2万亿人民币的GMV。

在2017年一季报电话会议中,携程高管披露2016年携程集团的GMV为4300亿人民币。要实现孙洁的目标(+微信关注网络世界),携程必须达到52%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

在今年,携程推出了一个颇具噱头的产品——小诗机,利用人工智能为客户上传的风景照配诗。根据携程人工智能负责人于磊的说法,这一产品在立项之初,应用场景并没有想的太清楚,也没有给携程带来直接收益。

但他认为小诗机在全球景知识库的构建、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等领域的技术储备和基础建设,却让携程在OTA行业提升了竞争力。

对此,有行业人士认为,在旅游这一市场上,消费者的关注点在于价格、服务,在于面对面的实际体验。但对于前两年还在亏损中挣扎的携程来说,不合理的业务开支不仅会分散对现有业务的专注,对于解决现实问题也毫无建设。

而为了解决资本压力,携程曾在2012年9月、2014年10月、2015年6月以及2016年9月多次通过发行可转债来补充资本,规模累计超过28亿美元。但现在的问题在于,携程的并购或者扩张,能够带来实际的效果吗?携程是否有足够的创新能力来应对新的竞争形势?这对于携程CEO孙洁口中“已经告别了创业期”的携程是个不小的问题。

此时,关于携程资本市场的故事,如何讲,业内都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