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揭秘ofo“成都经验”:黑摩的司机都去哪了?

 

“黑摩的”的存在,是城市发展进程的遗留问题,根治难度之大,给政府部门带来了困扰。整治“黑摩的”的难度在于,不能让“黑摩的”生存下去,但同时,必须疏导“黑摩的”这个行业所填补的一部分出行需求和城市边缘人群的生存需求。不能光考虑完善公交配套设施,还要考虑人们的感受。

共享单车是黑摩的司机的 “敌人”

因为共享单车与黑摩的在市场需求上存在同质化,并且共享单车更加合理合法,也就成了解决黑摩的难题的新出路。随着市场的优胜劣汰,黑摩的司机一度成为共享单车的最大敌人,黑车司机为了“报复”故意毁坏共享单车,在一段时间里,引起了共享单车企业、当地政府,甚至全社会的关注与反思。

从市场规律来看黑摩的或许终会被赶尽杀绝,从经济生态上淘汰,但实际上,黑摩的仍然存在着顽强的生命力,这就需要政企社三方的共同关注和主动引导。

“黑摩的”正在消失

近日,新华社发表了一篇名为《求解“单车围城”,看共享单车治理的“成都经验”》的文章,着重 “点赞”了ofo成都经验的阶段性成果。

不久之前,ofo小黄车刚刚被外国青年评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成为了都市热点话题,同时ofo小黄车在社会场景的应用也受到了全国人们的关注。新华社记者前往全国最早出台鼓励和规范共享单车发展意见的省会城市成都进行实地深入探访,在探访中了解到,成都当地ofo大量的“黑摩的”司机已经转型成为合法、体面的运维人员。

据成都市交管局的数据,目前成都市日均有400多万人次使用共享单车,与公交运量相当。全市拥堵时长、里程都有不同程度下降。随着单车使用比例越来越高,电动车占比逐步下降,尤其是过去屡禁不绝、非法运营的“黑摩的”消失了约80%。

几个月前,他们还开着“黑摩的”,而如今一份合法、体面的工作让大量的“老司机”加入了小黄车的队伍。ofo成都经验引渡了大量灰色人群加入了ofo的队伍,缓解了社会多方面压力,为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在倡导共享经济服务社会的同时,通过政企社三者的深入合作,共同治理新经济下所产生的社会问题,这为日后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阶段性问题提供有效的参考办法。

显然,ofo成都经验已经初见成效,通过政府方面构建好共享单车的发展定位和顶层设计,企业增强线下运维能力,履行经营主体责任,用户自身文明用车,成为文明骑行的参与者和监督者,以及交管、城管和单车企业的上下联动,较好解决了“单车围城”问题,这也是政府、企业、社会三方,互相包容、开放创新、协同共治的共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