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坤控股董事长李智:产融结合与产业链投资

2017年7月26-27日,融资中国2017股权投资产业峰会在北京四季酒店盛大落幕,来自投资机构、产业资本、金融领域、上市公司、独角兽企业、政府相关领导,行业专家等汇聚一堂,一起回顾和总结了上半年市场的新变化,为2017年以至于未来几年的股权投资布局,提供了新的方向。
此次会议由融中集团、北京股权投资基金协会、上海股权投资协会、浙江省股权投资行业协会、浙江省创业投资协会、深圳市私募基金协会、北京创业投资创新服务联盟协办。
会议以”产融结合:开启股权投资新时代”为主题,对新时代、新机会、新布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百余家知名公司、机构负责人与会。现场座无虚席,嘉宾发言精彩连连、掌声不断。
27日下午,源坤控股集团董事长李智就产融结合与产业链投资发表了主旨演讲。“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要素成本上升、产能过剩,不仅中国,世界经济的十字路口都走到了这样的空间当中。在产能过剩和要素成本不断上升过程中,大规模的追求某一个产业上的爆发越来越难。但是如果能抓住某一些增量市场,以用户为核心,抓住单一产品的核心优势,双向拉升。一方面在用户端内心的价值,一方面重塑产业链上的价值,从上游的技术转动,通过销售渠道、网络的建立传递到底层用户,双向拉升产品的价值,在增量市场中依然可以爆发非常大的活力。”他说。
李智表示,源坤控股集团对过去20多年的重资产和行业进行改造和提升,也在新兴市场当中的产业创新方面进行了很多投资。“目前在健康领域、健康数据管理领域,包括在教育培训、食品安全、影视文化传媒、财富管理几个行业当中,希望通过我们的投资模型和大家分享越来越多的价值。”
源坤控股董事长李智具体演讲内容如下:
感谢融中集团对我们的邀请,我想以新的的视角来分析现在的经济环境,在面临大的风口、大的改革和大的机遇以及大的变革当中,我们作为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投资企业应该怎么看待企业在面对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在这个关口的最佳契合点应该是什么。
此前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讲宏观经济环境,二季度GDP同比增速加快,达到6.9%,超过了预期。其深层原因包括了国家层面逆周期调节的因素,也包括从6月份开始房地产的销售数据、销售面积、销售金额的拉升反弹。从去年9月份下挫到现在6月份回暖的现象,是否主动回暖或者积极乐观,目前看来仍缺乏流动性支撑。另外就是欧美市场,美元区的制造价格和工业制造业对GDP的贡献率的提升,以及欧元区GDP增长的速度,从质量来看的话,都出现了连续增高和不断屡创新高的势头,对我们的海外投资形成了相对比较乐观的估测。
目前的宏观环境下,前几天的 7月24日,总书记主持政治局会议,我们可以看到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几个要点,其中包括:深化创新驱动;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加强金融监管协调;确保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稳定房地产市场并加快建立长效机制。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十九大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上半年出现的一定系列的转变,将会以“质量和速度并重”的主题方式延续。
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最近几年中产阶级人口规模爆发,所引发的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这一变化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综合来看,我们可以用一个概念来衡量产业的表现和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这个词叫“动量”。过去10年当中,大部分企业通过规模性的增长,造成了一系列单边快速增量的发展方式,现在开始变得越来越难,在企业实现动量发展驱动的基础上,实现资产品质和运营能力的优化提升,恰恰是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和前置性问题,关键不在于规模,而在于其发展的质量和速度,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亟待解决的难题大多数都会迎刃而解。
随着我国的GDP基数的不断扩大,保持高速增长变得越来越难,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仍将维持低增长底部运行,并呈现出“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产能过剩”等方面的特点。形成了增量可观,增量可期的大背景。
从目前来看,经济是否触底反弹,是否下一个增长环境中仍然以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为增长动力,是否在这样的空间当中仍然存在对单一经济体系的依赖,是否仍然延续某一个产业对某一固有模式的依赖……这些需要结合新的动量观点来分析。我们提出“动量”发展观就是对目前经济形势走势的判断,也是我们认为一个企业应该在结合企业大战略的情况下,对企业基因进行重新优化和再造,对于基于目前的行业或者产业,不要过度依赖,不要有主观的视角约束。在这样的条件下,重新衡量企业标准的投资价值,包括应该如何去对我们所处的、所投资的资产、所拥有的资产怎么样进行重新的提升和优化。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发现急待需要解决的,不是去追寻单一产品的规模,单一市场的占有率,或者说是在发展空间当中如何仅仅保持速度的发展。以动量标准来衡量,企业只有向质量和效率并重的产业化方向进行转型升级,才能够在更大纵深、更广阔产业环境中实现基于产业总量市场的联动过程,以创造适合本企业资本规模的集群化发展模式,实现高效率、高质量、高速度的产业融合。
不仅中国,世界经济都走到了这样的十字路口,在产能过剩和要素成本不断上升过程中,追求某一个产业上的大规模爆发,我们认为是越来越难的。但是如果说能抓住某一些增量市场,以用户为核心,抓住单一产品的核心优势,双向拉升,一方面在用户端内心的价值,一方面重塑产业链上的价值,从上游的技术传动,通过销售渠道、网络的建立传递到底层用户,双向拉升产品的价值,在增量市场中依然可以爆发非常大的活力。
接下来简单讲一下这方面的观点。在这之前,看一下已经火爆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乐视。目前在我们理解当中乐视存在很多的问题。简单来说,如果抛开主观因素和你所处的视角因素来看,我们单纯以理性分析乐视的发展模型。从上市到上市之后的融资,到大的发展,到生态系统的打造,用乐视的话叫跨界的模式,乐视两年1500亿的投资、打造6大产业体系,过程中有很多不同的评价,客观来看,乐视整个所驱动的企业开放生态是横向建立产业生态圈,并促进内部共生;以及纵向构建市场生态链,并促进社会协同。也就是说,乐视战略意图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完成面向用户品质生活的、提供全栈式服务的全生态体系。以用户为核心建立下游供应链,建立以用户为标准和基础的整个产品创导的闭环生态圈,不断的通过内容、通过应用,再通过它的终端,再到平台,形成一整套包容的机制。
其实这样的生态系统和我们提到的产业融商和动量的发展模型非常类似。从三年前我在很多场合提到过产业融商的策略,包括在全栈型的生产服务业所提供的以供应链、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发展模式。我们一直到现在还认为这样的发展战略和策略,其实是没有错误的。只不过我们很可惜的发现,到今天为止,乐视所碰到的问题缺乏的一个东西叫金融基因。
我们看有线索披露的财务数据,包括其他相对表层的市场数据,我们能看到:其中一个核心现象是主营业务所应的带来源源不断输出的客户,并没有对它周边的产品价格提升非常多。我们看到乐视手机每年从100万台到1500万台的三年时间,大量补贴造成供应链上游价格的缺位,并没有造成自然的生态链。在供应链体系当中,从上游到上游终端,每一个链条应该获得相对均衡的利润,形成共生、共赢的模式,但是这里却恰恰没有形成这样的机制。虽然用户得到了短暂的实惠,当从长期看还是侵害了客户利益。另一个是周边行业反哺乐视网的时候没有带来更多的增量市场,这个现象导致出现了相对失衡的状况。
用我们的话来说,乐视的资产投资标准化并没有完成,至少整个链条的磨合和联动机制上并没有达成非常自然的协同。在乐视整个生态系统当中,我们认为金融基因并没有在这个过程当中形成很良好的应用。所以乐视出现了目前这样的问题,我们认为既是很客观正常的,也是主观人为造成的。但是我们依然认为——现在的乐视并不是一无是处,处理得当的话,通过资产优化、产业联动、创造壁垒等一系列手段,完全可以避免崩盘的局面。甚至可以以此为契机,从根本上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迎来下一轮质量与速度同步的增长。
纵观乐视的问题,和很多产业投资企业面临的问题都非常像。刚才我简单说过我们一直说的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合一的方式。在这里,我想用一个概念来尽可能形象地说明产业化的发展路径。原来经常开玩笑说美国一个非常有名的模型叫范弗里特弹药量,一种军事非标准术语,范弗里特弹药量这个经常用在金融领域和华尔街,我当时在华尔街工作的时候第一个听到的词就是这个词,那个时候是2008、2009的时候,刚开始出现金融危急,我们拿不断的资本去不断的投资到某一个行业当中的时候,发现很多时候资金消耗陷入添油战术,越来越累,却依然没有达到预期,远不如巨量资金一次性集中席卷产业。简单来说,就是为实现一个目标,需要提供远远超过实际需求的资源储备。
动量主要是对产业链进行客观评价;并对“产业-金融”关系中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平衡,也就是对价值链进行客观评价;同时对企业内及其产业环境的同类维度进行客观对比和战略纵深的判断,也就是对供应链进行客观评价。当这三者平衡且统一的时候,才能够清晰界定产业的边际,也可以理解是为弹药资源搭建一个计划、仓储和消耗的一个战略储备空间。
现在的企业发展模式和新的产业升级、消费升级的各种模式中,以“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众享”等新模式为形式,其实是以用户为核心,抓住大的宏观环境的发展,借助国家推动的“一带一路”和“供应链创新”战略所形成的资源聚集平台,通过金融基因的同类基本要素,聚集和驱动产业的互联互通,并在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领域衍生更多的优质发展机会。这一点我们认为非常重要。
回归到相对比较细节的企业发展特征来看,我们认为下一个时代的核心特征应该是专业化,相对小型化和智能化的特征,这样的特征优势在于如何借助优势互通和知识互通的战略体系,造成某一个企业在行业链条当中,在产业供应链链条当中抓住优势。刚才我一直讲的弹药和弹药库,回归到根本就是人和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在四五十年代的日本产业发展过程中,在日本产业大爆发的时候有一个情报产业,为什么那个时候这么重视这个产业呢?其实在任何一个企业在快速发展和聚合的时候,怎么样通过聚合、裂变,促进整个系统生态当中催化产业的细分价值,包括把我们所处在行业当中的产品,源源不断的有价值的、有定向的提供给我们的用户,我们认为整个这样的组织化特征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通过知识和系统的分享,在整个链条当中源源不断的通过传递,实现优化,继而再造的过程,我们认为非常重要。
现在提到了资产运营包括企业发展,我们最近发现一个很有趣现象,就是资产价格慢慢开始分化,虽然房地产现在有回暖现象,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预期,大概未来整个一二线城市,包括海外地产一样,抛开溢价能力和特征,它的运营能力是关乎它的溢价能力的核心指标,也就是资产如何通过运营拉升评价指标。所以我们看到现在中国很多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地走出去,开始收购海外的地产,包括我们三年前在美国投资了3—5个的房地产的项目,包括酒店和商业地产。最近几年发现当金融政策和普遍的房地产政策开始压缩金融工具的时候,当本身这个资产的投资属性开始变得越来越理性的时候,这个资产的价值会在这个时候进行分化,这个时候的分化就代表了资产价值的开始浮出水面。
现在我们觉得运营能力比较强的资产,它未来得拉升空间依然很高,现在很多这样的地产是被低估的。同样在没有资产运营能力的情况下,单一市场因素支撑资产价格是比较难的,最近我们发现一些一线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中,很多资产被严重低估,很多商业物业,如果我们强势注入了运营品牌和运营团队,回归到知识体系,把整个运营体系能力向上下游衍生,从上游开始进行一些品牌的研发,一直到中游管理的优化,上到下游用户的精准定性,这样做的小型、专业型的地产拉升空间非常高。基本上可以看到一年到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整个租金水平能够提高到1.5—2倍之间,对资产价格的贡献率也会越来越高。
所以今天回归到我们讲的几个重点,回归到我们提的很重要的概念就是金融基因。金融基因的三个要素资产、信用、流动性,一直不断在提。金融基因不管在企业还是对家庭的传承方面都具备一定的指导作用,金融基因里的三个特征:第一个是独立化的特征,可以脱离企业、主体、家庭单独存在,可以将所有权、收益权和经营权三者进行剥离,有效分制,这样的情况下引入一些专业的机构和机制,形成整体的配置,实现权益的转让。第二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是标准化的特征,每个企业对行业里面进行投资的时候,都有一个非常精准量化的投资模型,其实对资产进行组合的时候也有精准量化的模型。所有这样的标准化特征可以被非常公允的进行评价,并且可以非常快速有效复制,可被复制的资产和商业模式才是里面关键的标准化特征。第三是资本化特征,无非就是可以非常有效的界定所有资产的权益,在任何时候可以将资产通过金融工具的使用,将资产、企业发展特征进行最大化的提升,凝聚它的向心力和资产强化的双向拉升。所以我们觉得金融基因在每一个企业发展过程中,尤其现在这个时代下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最近看到万达93亿美金把文旅和酒店进行出售,我们看到标普给出一个非常有趣的评级表达,叫做“达转让酒店和文旅项目资产,给流定性造成巨大损失,且给公司的稳定性和知名度造成了损害。”——标普目前已将万达集团旗下企业的信用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
当一个企业资产越来越大的时候,基于资产构成的运营体系、管理体系越来越难,这样的管理体系一旦无法支撑资产价格有效提升的时候,一旦节奏和链条变得失衡的时候,就开始出现整个资产运营能力的下降和资产价格的损失。
我们最后表达的几个观点,另外一个是存量市场变得越来越难,生产要素不断的变革,需要对产品进行重构,提高它的附加值。增量市场中要增加产业边际内生成长的价值,最后达成质量速度并存,在动量市场中创造性的实现价值再造。这是产业融商。
我们源坤控股集团也是一个转型当中的年轻的企业,从过去20多年的重资产行业进行改造和提升,也在新兴市场当中的很多产业创新模式方面进行了一些组合型的投资孵化,目前在健康领域、健康数据、资产管理领域、教育培训,食品安全领域,包括在影视、文化传媒、财富管理几个行业当中都有产业化的布局,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投资模型,跟大家分享越来越多的价值。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