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下海不受待见 德媒评其“白痴经济”
近期,摩拜在媒体上大肆宣传自家的海外扩张进程,对外声称要在2017年底拿下全球200座城,同时还以“新四大发明之一”自称为自己贴金。然而,前两天德媒的一篇文章不仅让摩拜遭遇当头棒喝,也让更多吃瓜群众了解海外对摩拜的观感:原来摩拜的商业模式,在国外并不受待见。
7月29日,德国《经济周刊》痛批摩拜模式为“白痴经济”,为其发展前景担忧。不仅是德国媒体,英国《每日电讯报》也爆出猛料,称摩拜因故障索费200多万英镑,引起国外摩拜用户一片哗然。
外媒如此不待见摩拜商业模式的关键,其实在于对其盈利渠道的疑惑。据《环球时报》引述德国《经济周刊》报道中称,有专家称摩拜单车单辆250欧元(约和人民币1978元)的造价,每天必须使用 5 次才能在一年里拿回本金。而摩拜单车的顾客平均 4 天才借一次车,每小时用车成本为12 欧分,约合人民币 0.9元,这样的价格似乎很难盈利。
事实上,摩拜的这种商业模式不但很难从用户处获得利益支撑,投资人给予的巨额资本似乎也支撑不了摩拜造车的庞大资金缺口。
据摩拜单车公开发布的信息,目前其已在全球范围内投放了超过600万辆单车,假使按照德国媒体所提及的1900多元的造价成本计算,仅造车这一块摩拜就烧了114亿。截止目前,摩拜融得的约67亿人民币的资金,对比114亿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如此看来,德国媒体的评论也不是没有道理。在务实的德国人看来,摩拜单车高成本,急速扩张的商业模式盈利渠道不清晰、回收成本周期过长,难怪德国人认为摩拜模式是白痴经济。
(本文来源:法制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