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店乡七星村后进转化“对症下药疗效好”

 

盱眙县穆店乡七星村位于乡政府南2.5公里,全村总人口2283人,527户,村“两委”班子成员9人,党员58人,全村耕地面积5580亩。村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土地转租为主,在外务工750人。

后进村往往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矛盾积淀较深,有的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整顿转化工作难度很大。做好整顿转化工作,紧紧围绕“班子坚强有力,管理科学规范,工作齐抓共管,父老乡亲满意”的基本目标,认真研究,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突出重点,提高整顿转化效果。

摸清底子,找准症结。前几年,七星村“两委”凝聚力不强,干群关系紧张,集体上访不断。2016年1月,乡组织委员、纪委书记带领村组干部,通过逐户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放意见征求表等方式调查摸排,与全村党员群众一起“把脉问诊”。经过调查,发现两大“顽疾”——一是原村“两委”村级财务使用管理和低保评定等惠民政策执行不公开,群众对村“两委”不信任;二是高效设施农业农本商品项目进展不利,造成土地闲置,且拖欠农民工工资,出现了村党总支“说话没人听”、群众怨言重、党员士气低的不良现象。

集中力量,化解顽疾。以解决遗留问题为切入点,给群众一个交代。乡纪委联合农村工作室成立调查组,对群众反映的拆迁费用使用、惠农资金落实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调查。申请县审计局抽调精干力量,对七星村2012年至2016年的财务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了严格审计,并通过召开群众大会的方式,向全体村民公布了调查结果和审计报告,把村里的糊涂账翻了个“底朝天”。村“两委”在乡司法所的法律援助下,引导群众通过司法调解手段,成功解决了农本商品拖欠农民工30万元的工资问题。在乡党委的推动下,七星村与农本商品重新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通过先交付定金的方式确保土地租金按时发放。

调优班子,带好队伍。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是抓班子带队伍。七星村,之所以为后进,是因为部分原村干部私心较重,服务奉献意识较弱,班子不团结,集体经济上不去,群众意见较大。乡党委多次召开党员会、群众代表大会,悉心听取意见,注重挖掘“双带”能力强的村干部,推荐原村主任夏士方担任党总支书记。结合村委会换届,通过“海选”选举原党总支副书记钟书担任村主任,重新确立了村“两委”班子的威信。新当选的党总支书记夏士方首先从“团好”一班人抓起,过去纠纷既往不咎,根据人员特点安排职责分工,班子矛盾逐步化解,村组干部干劲十足,“领头雁”作用得以发挥,村里各项事业都有起色。他积极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发动村民搬走了21个路边粪坑,建起了2个公共厕所,改变了村庄面貌,增强了村民发展的信心。

更换思想,焕发活力。对后进村不能急于在组织上“动手术”,要坚持“先换思想后换人”,有的放矢,因村施教。换届后的七星村“两委”,在思想上树立争先信心,甩掉“暮气”,重拾“朝气”,下定决心,变压力为动力。他们面对落后现状,提出了强基础、调结构、促增收的发展思路,一手抓向上争取,一手抓高效农业,认认真真促转化。并且,通过集中梳理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了组织生活制度,规范了民主议事、村务公开、民主评议等运行机制。通过远程教育、主题党日等活动,把党员群众的思想统一到村“两委”班子确立的发展思路上来。

村企联建,致富增收。在生态乡镇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支部一班人开动脑筋,想到了“引能人”、“引资金”。经过多次协商,台商何琍琍女士看准支部一班人想干事、想创业的劲头,同意投资亿元兴建德芳有机农场。项目区域范围15000亩,是集生产、加工与观光旅游一体的现代化农场。项目建设期间,带动农民用工300人,人均收入25000元,群众生产生活积极性大大提升。村党支部班子成员跑前跑后,积极寻求支持,争取项目,在市交通局的扶持下,兴建了两栋1200平方米的标准化猪舍,年出栏生猪1000头,村集体经济年增加5万元。推进“虾稻共作”高标准粮田建设,村委会与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流转土地1000余亩,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盘活农本商品项目,妥善化解土地流转资金问题,积极发挥农辉蔬果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看着曾经荒废的温室大棚里,又重新生长出新鲜的蔬果,七星村的党员群众脸上充满了期盼,一个曾经令人头疼的问题村,在后进村党组织整顿中完成了“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