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纳凉闲话热点,赶钱网侃网贷新动态
炎夏酷暑正当红,伴随着7月22日的大暑节气,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袭来,赶钱网所在的上海地区已经突破40度红线。
在热度上能与这样的天气一较高下的,自然还是在坊间盛传与热议的几大爆炸性话题——尽管不能说是有官方盖章的通告,但根据历史经验,试水探路是一种颇为常用的调研手段:放出风声后还真“转正”了的“小道”、“内部消息”也不算少见。
而更重要的是,这些仅由图文数据组成的、缺乏确凿证据支持的“非官方说法”甚至“非事实信息”,之所以能够得以攻占众多行业公众号、自媒体、投资用户圈的舆论与八卦榜,并非全因其“转正”的可能性——热议的背后其实是结实地打中了市场与投资者的痛点。
高温一周新起点,不妨热上加热,就其中与互联网金融及网贷行业最为相关的热门话题,与赶钱网观察员一起来看看侃侃!
江湖众说纷纭人心惶惶,广东P2P债权转让彻底禁止?陆金所又是唱哪出?
蝴蝶效应、连锁反应、波纹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在现实中一般指来自更近核心、更上层的每一步调整,可能将引发一系列或轻或重的影响。
上周某天深夜,广东突然爆出“严格遵照《暂行管理办法》红线,属地P2P平台禁止一切形式的债权转让活动与服务,其中包括投资人(债权人)之间的债权转让”之说,据称还下发了整改通知书,当时就响彻了整个深夜场,无数编辑大V紧急加班,从业人员忙着解读和关注后续,投资者们则慌了手脚不知会被如何清算处理,然而现已被证实这仅是“部分平台声称收到了口头通知,尚无书面文件下达”。
无独有偶,另一场在造势与辟谣之间精彩上演的大戏是业界一哥陆金所的一则新闻:陆金所紧急下线部分金交所合作的违规产品,引发投资者恐慌,纷纷对产品进行赎回,一时间上万单撤资申请或造成挤兑,从而引发了广泛的行业内外关注。而事实上,下线金交所产品的平台还有苏宁金融、腾讯理财通、京东金融等大平台,这是出于监管部门最近发布的《关于对互联网平台与各类交易场所合作从事违法违规业务开展清理整顿的通知》所示的合规要求;同时陆金所的布局也仍呈强势之态,设立新加坡国际平台——陆国际金融资产交易所(新加坡)有限公司,这是中国金融科技在“一带一路”大战略下的金融服务创新探索,也是赶钱网的资金存管银行——平安银行所在的平安集团“走出去”的国际化征程中的重要一步。
这两件超级大新闻之所以可以激起如此强烈的反响,主要是因为,不仅触动到了很多平台已开发的资产资源、应用系统、产品模式、智能工具、特色服务等有效募资手段,更触动到了广大投资者的投资习惯与真实需求。
分别来看两项模式背后的本质:投资者(债权人)之间的债权转让是瞄准了其对流动性(尤其是对资金的流动性)的需求,而金交所产品则主要是针对P2P平台在更大范围内广泛获取不同资产信息的需求——要知道,监管的红线对借款人划定了严格的借款限额:个人上限100万(同一平台上限20万),企业上限500万(同一平台上限100万),现在由于仍处在过渡期,各平台的优质资产与大额标的在严格风控之下仍属合规,但终要进行调整和转型,为此不少平台均通过与金交所合作,解除了套在限额上的紧箍咒。
这些灵活聪明的做法,由于政策亦需与市场接轨进行适当调整,致使正式监管条例仍未落地、互联网金融排查工作的复杂性与工作量又超过预期,而面临将被延长窗口期的情况等原因,我们先不深入讨论合法合规问题,而是从安全性的角度进行深层次分析解读——合法合规的初衷之一其实也是为了安全——之所以对债权转让与标的金额、持有人数上限进行规定与指导,其实质是控制风险规模、降低涉险金额、收缩单一标的风险覆盖面,减少全局风险压力的做法,始终围绕国家层面风控的核心:系统性风险,并具体将风控任务分散至各个数量级的单位上、将风控责任落实至各个监管机构上。(此次金融会议甚至提出了地方债务与终身问责制)
比如,投资人之间的债转行为,实际上也是对标的期限的变相拆分错配,并且有可能在债转与回购的过程中多次加杠,从而埋下双重隐患;而金交所挂牌资产,则又极易突破持有人的上限,从而放大了风险可能波及的范围及标的本身的涉险金额,并且,由于其资产属性不完全像一线城市优质房产抵押等资产那样便于快速处置,未必能够满足市场与广大投资人所需要和青睐的灵活性。有趣的是,民间“怨声载道”的破坏了灵活性的监管办法,其实恰恰是同时保护了灵活性与安全性,是内部环环相扣的一整套管理与规范化的逻辑,是基于历史数据进行系统性研究而得出的研究成果。
对此,赶钱网观察员认为,无论行业还是市场,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被监管对象,无论是借款者还是投资者,均需牢记,当下金融的目的应是融资以实现服务实体,而非仅作为借款人、投资人及其他相关人员投机取巧、赚钱获利的投资与杠杆工具,因此在重视灵活与收益的同时,也需要多考虑更基础的安全问题与长远发展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