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走进华光陶瓷:瓷品至上 中华之光
China即是中国,China也是陶瓷。几千年来,神秘的陶瓷总是吸引着人们的目光,陶瓷的烧制技艺至今都是中国的骄傲。
今天,我们《品质》栏目组就将访问一家陶瓷制造企业--淄博华光陶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董事长苏同强就出生在一个陶瓷世家,祖祖辈辈都做陶瓷。从小在陶瓷文化熏陶下的他,对陶瓷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华光陶瓷自1961年建厂,而苏同强几十年来见证着它从粗瓷、细瓷、滑石瓷、长石质瓷、石英瓷直至骨质瓷的升级变迁,苏同强秉承制造健康高品质陶瓷的信念,在淄博率先建成了中国最大的骨质瓷生产基地。
淄博制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和考古论证,远在新石器时期淄博地区开始制造和使用陶瓷。中国陶瓷博物馆的每一件展品都见证着中国璀璨的陶瓷文化。
我们可以看到,苏同强董事长小时候生活过的古窑村至今还保留着用来做陶瓷的馒头窑,它的墙面古朴浑厚,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工艺设备的改进和环保的要求,古老的圆窑被新型的隧道窑、梭式窑所代替,仅存的几座馒头窑见证着半个世纪博山瓷器匠人们不变的信仰。
(淄博华光陶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 苏同强)
据了解,华光陶瓷1961年建厂,如今在苏同强的带领下已经发展成了中国最大的骨质瓷生产基地。号称瓷器之王的骨质瓷逐渐发展成为日用陶瓷的经典。然而当初横在苏同强面前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剔除骨质瓷中牛羊骨粉里的有害杂质。苏同强下定决心要做出绿色健康无铅的陶瓷制品,执着的他细心排查每一个生产环节,打破常规思维定势,不断地试制各种原釉料配方。经过无数次的调整工艺参数,摸索工艺流程,无铅秞终于向世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任何一项科技创新的诞生,背后都有着华光人不计酬劳的汗水和用尽全力的拼搏甚至是生命的代价。一项项技术专利的研发成果,一步步工艺技术的改良提效,让华光的制瓷工艺始终走在同行之首。
在经历了无铅釉产品合格率低、亏损严重、人心浮动等诸多困难后,2006年4月华光高光泽度无铅秞终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而当无铅釉研制成功后的第7天,该项目的主要工程师孙永志却不幸突然病逝,他用62岁的生命铸就了华光陶瓷健康品质的脊梁。
据称,2014APEC领导人峰会在北京举行,但首脑用瓷迟迟未能定夺。为了适应二十多个国家首脑的文化及习惯,特别是结合菜品的风格和要求,苏同强与设计总监何岩带队跟菜品方的器皿需求进行器型画面设计,并为达到完美极致而不断调整方案。8月26日,1134件陶瓷通过了组委会最后的审核。2014APEC首脑用瓷以华光天然矿物无铅骨质瓷为体,以经典斗彩装饰手法完美展现了国彩天姿的画面内涵。既展现了华夏国粹厚重的民族特色,又彰显出盛世大国豪迈的时代风范。华光APEC首脑用瓷代表着中国制瓷技术的最高水准,以其美仑美奂的艺术魅力,成为八千年陶瓷中国的“代言者”。
陶瓷是可以触摸的历史,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窗口。2014年11月11号华光国彩天姿在众多陶瓷品牌中脱颖而出,华光APEC首脑用瓷参与并见证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将中国陶瓷最靓丽的身姿定格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纵观中国历代名瓷,无不以青瓷为至高荣耀。华光的研发团队根据玉的发色机理研发新型原料配方,探索新的烧成工艺,最终取得了成效。华青瓷所呈现出的美、润、雅、雅、柔的瓷质特点,充分彰显出了当代制瓷工艺的新高度,中国古陶瓷鉴宝第一人耿宝昌老先生还欣然为华青瓷题赠墨宝“雨过天晴”来表达自己对华青瓷的喜爱之情。
中国瓷,复兴梦。重塑中国陶瓷产业的辉煌,不仅是民族产业崛起的需要,更是国家文化复兴的象征。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与艺术的交融。华光陶瓷始终坚守着神圣的责任与初心,做世界最好的陶瓷,让中国陶瓷重回世界舞台的中央,让中华陶瓷之光灿烂世界。
关于品质:
《品质》栏目是一档以记录成长型企业为主题的大型专题纪录片栏目,时长15分钟。《品质》纪录片以全球化和国际化视野为背景,以真实企业为创作素材,从“产品品质”这个独特的角度切入,形式上结合外拍、专题报道、电视专访等方式,通过影像化的叙述,用具有故事性和启发性的内容吸引观众,多角度、全方位、深度细致的挖掘产品背后的故事,诠释产品品质内在含义,传播品牌文化,展示企业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