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特赞设计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范凌赴深圳,探讨人工智能和设计的未来

2017年7月15日,由“同济×特赞设计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主办、腾讯设计通道协办的“人工智能与设计的未来”分享会在腾讯大厦召开。活动由腾讯互动娱乐市场部创意设计总监李若凡主持,深圳市创想公益基金会姜峰理事致辞,同济×特赞设计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创始人范凌博士详细解读了《2017设计与人工智能报告》,吸引了来自设计、科技和创业等行业的260余人到场聆听,线上直播观看次数累计6000余次。

范凌博士在现场演讲

本报告由深圳创想公益基金会资助,于今年4月27日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和特赞信息科技首次联合发布,可在网站sheji.ai免费下载。网站迄今累积吸引访问约100万人次。本次线下分享会旨在进一步扩大《2017设计与人工智能报告》在学术圈及行业内的影响力,为更多的设计、科技及人工智能行业从业者带去“设计及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的实践经验和总结思考,促进跨行业交流。

sheji.ai 网站首页

范凌首先分享了四个观察:需求侧的极度细分,在线/连接/交互,超细分个体的涌现,人/机交互的新组织。基于一系列的观察,范凌提出,在技术层面,“人工智能设计”的难点在于让机器理解“创造”、“确定性/不确定性”、“形式/内容”。而这一难点随着传统人工智能基于“规则”到现在基于数据和统计的思想转变,正在逐渐产生突破。

范凌博士在现场演讲

针对人工智能设计的意义和价值,范凌认为,消费端的数据闭环在过去五到十年中已极度丰富,但供给侧现在还是极度脆弱,两者之间的不对等产生了机会——人工智能或许可以帮助建立一个新的数据闭环,精准将会成为商业的未来。

现场观众

在演讲中,范凌详细解读了《2017设计与人工智能报告》中首次提出的“脑机比”概念。范凌认为, 在设计行业中,机器的成分变大甚至会造成人脑的进化,设计行业的未来将是“人机的共同进化”。报告从1300 份设计师样本中,计算出了设计师工作细分内容的时间占比,未来十年,创意创造能力将成为设计师的最核心竞争力。

《2017设计与人工智能报告》节选

在活动最后的对谈环节,范凌博士与李若凡、姜峰一同就设计师们面临的挑战和机会,设计教育面临的变革诉求,校企合作的未来与趋势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从左到右:李若凡、范凌、姜峰

姜峰谈到,设计是一个链条,链条中有创意的部分,还有重复劳动,还有管理的部分,AI能够帮助设计师去解放他们的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让他们把一些重复性的,没有太多价值的模块被AI所代替。在教育方面,AI在未来能够发挥更大作用的仅仅是基础性的教育,比如一些职业培训,传统性的知识的普及。而针对特殊人才,仍然需要个性化的教育。

李若凡提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大学创意人才的培养是一大挑战。现在不是大学和大学之间在抢人才,不是中国的大学和国外的大学在抢人才,而是大学和企业在抢人才。学校比任何机构都急需改革。设计工作是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核心是知识管理,人工智能为教育提供了充分开放的设计的知识体系,能够很好的丰富设计师的眼界,但设计师们一定要避免深陷在信息的海洋里。

范凌则认为,教育的改革是一个发展的,互相成长的,螺旋上升的过程。互联网平台的发展,让学校和企业能够联合起来,更有效的进行学术性的讨论和沉淀,这一点是非常有价值的。此外,对资源的整合,从0到1的设计也是对教育行业巨大的挑战。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终身教育,是人工智能带来的最大的警醒。

用范凌博士的一句话来总结设计与人工智能的远景和使命——“设计的工作不追求确定性,而反而是受益于不确定性的。设计的人工智能并不以获得合适的答案为目的,而可以创造不确定,进而对设计师形成启发。人创造的瓶颈是人自身的经验、逻辑和方法,人工智能可否帮我们超越我们的经验或者逻辑或者方法,从而让人的创造进一步释放呢?”

2017设计和人工智能报告

《2017设计与人工智能报告》通过对学术文献、技术资料和产业案例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从专家采访、趋势预测、劳动力再分配观察和教育改革等方面,第一次对设计与人工智能的交叉学科问题进行建构,希望帮助更多设计师为人工智能时代做准备。这份报告回顾了几十年来设计和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的学术文献,调研访谈了 100+ 个智能设计案例,采访了 50+ 位设计专家、人工智能专家、法律专家,发放并回收了 1000+ 份调查问卷。

完整报告可在sheji.ai网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