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师———于右任的别样人生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陕西省三原县人,祖籍陕西泾阳斗口村(“斗口于家”),政治家,活动家,“当代草圣”,杰出中国流艺术家,教育家,诗人,也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

原名伯循,字右任,曾用名刘学裕(意为留学于)、原春雨,诱人典出《四书》“夫子循循善诱人”。后取谐音因而自称“右衽”,“衽”即衣襟,“任”由“衽”的谐音而来,中原地区的人往往以“左衽”为受异族统治的代词,而于右任为自己起的字“右衽”就是和“左衽”反其道而行之。笔名“神州旧主”、别署“骚心”,号“髯翁”,晚号“太平老人”。

于右任三十多岁时就黑髯飘胸,其后文化界同仁多有“髯翁”、“右老”之称,民间亦称曰“于胡子”。慈禧逃到西安后,于右任冒着违抗清廷留长发辫的危险,请伙伴给自己照一幅散发照,于右任即兴吟出一副对联写出贴在身后做背景:“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一八七九年(清光绪五年)先生出生于陕西三原县东关河道巷,以后“又在三原读书应试,因此就著籍为三原人了。”]

一、人物生平

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期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他是国民党的元老,又是书法家、著名报刊活动家、教育家,与好友刘觉民等人先后创办复旦公学和中国公学,筹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立报》,以宣传资产阶级革命主张。(他的侄外孙刘遵义教授乃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担任斯坦福大学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出任交通次长,主持部务。后出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以反对袁世凯。1922年,于右任创办上海大学。1926年,他与冯玉祥、刘觉民等人解救西安之围,出任驻陕总司令。后担任国民政府审计院长、监察院长。前后共任监察院院长34年,晚年在台湾仍渴望祖国统一。

于右任是民主革命的先驱,在辛亥革命时期,他是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教育家、诗人。他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中国近现代著名高校的创办人,被尊称为“元老记者”。

于右任与“标准草书”于右任的书法,便是在北魏楷书中融入了行书和隶书的笔意,可谓融碑帖于一炉,形成他独特的书作。

于右任早年书从赵孟頫入,后改攻北碑,精研六朝碑版,在此基础上将篆、隶、草法入行楷,独辟蹊径,中年变法,专攻草书,参以魏碑笔意,自成一家。自鸦片战争以来,清廷腐败,国力渐衰,中华民族受到列强侵略。他所以喜欢魏碑,是因为魏碑有“尚武”精神,有粗犷豪放之气。他怀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意识,以图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这从他写的一首诗中可以得到反映。“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否则,如果只是临习书法,是无须“夜夜泪湿枕”的。他曾说过,“有志者应以造福人类为己任,诗文书法,皆余事耳。然余事亦须卓然自立。学古人而不为古人所限。”他正是这样,博撷约取,以个人审美原则取舍,形成了自己的行楷书,得以在千载书史上“卓然自立。”

于先生自1929年始,即从事历代草书之研究,1932年发起成立草书研究社,创办《草书月刊》。他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全面系统整理历代草书,从浩繁的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中,遴选出符合标准的字,集成《标准草书》千字文。此外,于先生又逐步总结出篆、隶、楷、行与草书之间对应的规律性符号,这些符号架起了衍化草书的桥梁,解决了草书产生与"准确"书写的关键性问题。于右任先生的四个标准书写原则;一组神奇的符号;一本《标准草书》千字文,成为现代中国文字学研究上的伟大创造,也是草书发展史上的新高峰,更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同时,《标准草书》的问世,成了初学草书者最喜规抚的入门课本,是学草书的最佳途径。这本书在台湾已九次再版,在大陆也多次印行,但仍供不应求,真乃一时"洛阳纸贵",可见这本《标准草书》在书界所占有的重要位置,正如著名书画家刘延涛先生所说〈标准草书〉"发千余年不传之秘,为过去草书作一总结账,为将来文字、开一新道路,其影响当尤为广大悠久!"

于右任的书法雄豪婉丽,冲淡清奇,于先生到了晚年,他的草书更进入到出神入化的境界,真是字字奇险,绝无雷同。在他的笔下,将草书熔章草、今草、狂草于一炉,时呈平稳拖长之形,时而作险绝之势,时而与主题紧相粘连,时而纵放宕出而回环呼应,雄浑奇伟、潇洒脱俗、简洁质朴,给人以仪态万千之感。他将推广标准草书“易识、易写、准确、美丽”的原则用于实践,作到笔笔随意,字字有别,大小斜正,恰到好处。结体重心低下,用笔含蓄储势,出神入化。他在书法上成为一代宗师,日本朋友称他为“旷代草圣”。

于右任,擅长诗词、书法,所创“标准草书”,深受海内外学人欢迎,并著有《于右任诗词集》《标准草书千字书》等。

可以说,他是中国近代书法史上的书法艺术大家,尤擅魏碑与行书、章草结合的行草书,首创“于右任标准草书”,被誉为“当代草圣”、“近代书圣”、“中国书法史三个里程碑之一”(另外二位为王羲之、颜真卿)。

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入室弟子、著名书法家胡公石胡公石(1912.5---1997.8),曾用名胡光历,江苏盐城龙冈镇张本村人。1935年由上海国立暨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应聘担任国民党元老、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私人秘书、标准草书学社编校、并拜于老为师,为于先生的入室弟子。抗战时期任抗日民主根据地江苏盐阜区参议会参议员。抗战胜利后,到南京标准草书学社继续从事草书研究。1948年任国民政府监察院苏浙区监委行署总务科长。在于先生身边从事标准草书的研究整理工作达13年之久,是中国大陆标准草书的唯一传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天津市人民政府秘书处秘书、市工商联秘书,宁夏宁朔县商业局职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宁夏图书馆员、顾问,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长、宁夏书画院院长等职,国家一级美术师。1983年8月至1991年12月任宁夏文史研究馆馆长,1991年12月调任江苏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为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委员,中国书协第每一、二届理事,宁夏书协第二届名誉主席。中国台北标准草书学会名誉理事、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名誉教授。

以行草驰名,尤精于草书。20世纪30年代初,他与刘延涛等,协助于右任先生编校出版了《标准草书千字文》。1984年6月在宁夏创办了标准草书学社,并编写出版了《标准草书字汇》(1985年版)。1984年9月在银川举办《胡公石草书作品展览》。1989年11月在银川主办《中外草书展览》。1989年12月筹办由标准草书学社等13个部门在北京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的《中外草书展览》。晚年曾赴日本、台湾举办标准草书联展等艺术交流活动。1997年8月25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5岁。1993年10月出版的《盐城县志》,书名即胡公石手书。

四、胡公石的艺术历程

胡公石八十余年的人生历程,伴随其一生的耀眼亮点就是他与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为弘扬和发展这一文化传统呕心沥血,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从青年时代起,他在积极协助于右任先生从事标准草书研究编校工作的同时,直接受教于大师门下,亲聆教诲,博览法书,精勤临池,日夜不懈,历时达十三年之久。遂使其学养大增,书艺精进,深得于先生的笔墨神韵,极富“于书”法度。

胡公石在书法艺术的实践方面,以行草驰名,尤精于草。其草书的主要特点是:法度严谨,劲妍相济,将质厚与洒脱尽收腕底,于雄浑凝炼中时见流丽,有“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之境界。六十岁后,草书更趋神融笔畅,法韵两胜。其作品除参加全国性、国际性重大展览外,还先后在银川、兰州、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举办了个人书法艺术展、中外草书展等。晚年,又与其师弟台湾的李普同、日本的金泽智卿等先后在北京、南京、杭州等地举办了于右任先生同门书法联展和标准草书中日联展。他的书法历来为海内外藏家和单位所重视。许多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和国内外书画爱好者珍藏。影响深远,深受好评。

胡公石对草书笔法的研究更是成就斐然,硕果累累。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他就在于右任先生的领导下,与刘延涛等同好,协助于先生广泛搜集历代草书家的法帖、论著,潜心钻研,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对各家草书加以整理、比较,选出标准草字,给形体无定的草书定型,建立草书代表符号,总结草书规律,编校出版了《标准草书》一书。为草书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为中国文字史作出了划时代的重大贡献。

七十年来,《标准草书》的问世,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蜚声国内,远播日本和东南亚、欧美的许多国家。1959年,毛泽东主席为了研究草书艺术,曾给秘书田家英写信,要求将各种草书字帖清出给他,“包括若干拓本(王羲之等)、于右任千字文及草诀歌”。主席在与他的女儿李讷谈学习书法时,还特别称赞了于右任的草书,说他整理的“《标准草书》是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字也好,有骨力。要学草书,就非学《标准草书》不可,可作为草书的入门之径。日本所编的各体字典,其草体部分即采用了标准草书,在日本学标准草书的人亦日益增多。在美国的洛杉矶、旧金山等城市的华人书店,《标准草书》一到即销售一空,常常供不应求。

光阴荏苒,人事沧桑。新中国建国后,胡公石虽与于右任先生及当年从事标准草书事业的同道至友分居海峡两岸,但怀念之情日增,对标准草书事业更是一往情深。为了继承和发展于右任先生开创的标准草书事业,胡公石勇敢地承担起了对草书整理、创补和推广的重任。即使在“文革”动乱年代,不断受到批斗和“审查”时,仍潜心于标准草书的研究,继承先师的未竟事、以于先生之所指,奋力“为将来草书开一新道路”。

1984年6月,在中共中央统战部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胡公石与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屈武一起,重新创立了“中国标准草书学社”,并兼任社长。他积极组织和动员有志于标准草书事业的同道友好,从事标准草书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加强与日、韩、新、泰、美、法等国家和台湾、港澳等地区的学术交流,开创了标准草书事业的新局面。与此同时,胡公石先生积多年研究之成果,在于右任先生《标准草书》(千字文)的基础上,整理和编写了《标准草书字汇》,在于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时正式出版发行。

《字汇》共收有常用汉字6000余个,极大地丰富了“千字文”的内容,基本满足了日常用字的需要。在符号上不仅补充完善了代表符号(即由原来的74个增加到了91个,部首由原来的339个,增加到385个),而且首次提出了单独符号,使汉字草法的标准化、规范化更趋完整,基本覆盖了所有的常用汉字。从而使草书艺术的笔法得以拨乱反正,去繁就简,削难为易,趋于统一。使草书由虚玄而归实用,且不违背书法美的原则,更加实用和易于普及,为继承和发展标准草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弘扬标准草书艺术,加快标准草书事业的发展,1994年底,胡公石又亲自邀请海内外于右任先生的同门万仁元、李普同、金泽子

卿等编辑出版了《于右任先生手札》,1995年他亲自书写出版了《胡公石标准草书草圣千字文》。在任社长期间,还先后组织了世界华人草书大展、于右任先生同门书法联展和标准草书中日联展等。

五、久林先生的艺术人生

久林先生师承胡公石一脉,而胡公石又是于右任的入室弟子,久林以胡公石书法艺术馆副馆长的身份做了“宝于草堂”的主人。“宝于草堂”为何?“宝于草堂”乃于右任之夙愿,并有亲题墨宝遗憾存于胡公石之子的手中,久林使之所愿得尝。曾经有人为之题曰:“意静不随流水转,心闲还笑白云飞”。此种锦上添花的美意我们自然能解。书法艺技所能描摹能学,而眼光胸襟却断然难学。久林先生,胸纳广博,取法乎上,深藏学书之乐,才是成就未来大作为。

淼淼汀江水,悠悠客家情。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儿女。久林先生出生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美丽的汀州(现龙岩长汀),悠久的历史给这块神奇的土地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积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到今,古城汀州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就是在这样浓郁的氛围里,为久林先生的文化修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幸与久林先生认识,并从中了解了许多先生传奇的艺术人生。

先生小时候就喜欢写字,在练习硬笔书法时就逐步意识到中国文字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中国汉文字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和艺术,不仅要学好它,还应该写好它,这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尤其到了宁夏后,耳闻目睹周围朋友对著名书法家胡公石先生人品的赞扬,对他书法艺术的推崇,特别是在西塔文化市场接触到的一些公石先生标准草书作品后,在他心灵深处引起了极大的震撼和崇拜之情,激发了其深入了解标准草书,学习钻研标准草书的强烈愿望。此后就主动寻找有关标准草书的创始人于右任先生以及胡公石先生的相关书籍和资料,并认真临摹他们的作品,尤其在认真学习胡公石先生《标准草书千字文》、《标准草书精品集》和《标准草书字汇》后,使其对标准草书从简单模仿到比较熟练地掌握它的书写要领和应遵循的原则。久林先生深切地感受到:胡公石先生对标准草书发展具有里程碑作用的《标准草书字汇》,对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与宁夏一些书法界的前辈,同仁的交流过程中,更进一步加深了对标准草书的了解和热爱,于是自己就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标准草书的学习和研究。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他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标准草书之所以受到如此广泛的欢迎,有越来越多的人认真学习研究它,即使在当代草圣于右任先生和尊敬的胡公石先生离世后,在国内外热爱标准草书努力学习标准草书的人不仅没有逐渐减少,相反它的影响力和群众基础越来越广泛,这是为什么呢?它充分说明其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因而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标准草书不愧为我国书法艺术领域中的艺术瑰宝。

通过多年来对标准草书的研习,先生深切的体会到要写好标准草书,首先要学习了解于右任先生创建标准草书的缘由,还要学习先辈研究标准草书的实践和胡公石先生等先贤的人品。如果没有那种为事业忘我工作,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精神,没有时代责任感,就不可能学好标准草书。所以他对自己提出了严格要求,决不能带著浮躁的情绪写字,更不能有急功近利,追名逐利,急于求成的心态,否则是必然写不好标准草书的,更谈不上继承发展标准草书事业。几年来在胡公石先生长子胡熙民先生的严格要求下,他坚持把人格修养、深入学习标准草书和勤奋读书三者紧密结合,注意写字先做人,努力培养自己的高尚人品,在从事书法学习,技艺钻研的同时加强字外功的修炼,力争以较丰富的学养促进书艺的提高。实践出真知,要想写好标准草书,真正做到从形似到神通是要付出终身不懈努力的。2010年10月先生出版了《戴久林书法作品集》,并在同年10月在中国书法城乌海市举办了第一次书法作品展,得到了有关领导和观众的热情肯定和鼓励。

在多年研习书法的过程中,很多人还面临著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即要正确处理好本职业务与研习书法的关系。为此先生一方面努力做好业务,为热爱的标准草书事业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撑,一方面挤出时间学习书法。平时除业务上占用的时间外,千方百计抓住空隙时间和晚上练习书法,无特殊情况从不间断。在业务繁忙时还要求自己必须做到排除干扰、闹中取静,不浪费任何可利用的时间。即使在不便提笔时也要争取多读书、读帖,思考一些相关的问题。为了能争取更多的时间写字,他谢绝了不必要的社交活动。实践证明,坚持这样做就能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同时为学习书法争取到更多宝贵时间。

先生还是一个实干家,有着高度的社会责任作为感,他时刻想着如何为标准草书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于是他时刻关注这一领域的发展情况,争取多做实事。

2007年在得知为纪念胡公石先生95周年诞辰出版《胡公石标准草书精品集》时,他主动捐资聊表心意。2008年参加发起并捐资成立了宁夏标准草书研究会。

为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能利用现代传媒,为宣传标准草书多做贡献,他在2011年5月注册成立了“中国标准草书网”。该网站的宗旨就是:使广大海内外读者特别是书法爱好者能进一步了解标准草书,学习标准草书,欣赏标准草书。并借助这一平台加强与读者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为进一步宣传弘扬中国书法中的这一瑰宝——标准草书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开通后短短的几个月内,点击量节节上升。这一事实再次给予了他巨大的鼓舞,也更坚定了为标准草书事业贡献毕生精力的决心。

2011 年初,在胡公石先生的家乡江苏省盐城市鞍湖中心社区参观了胡公石先生陈列馆后,胡公石先生的人品以及他为继承发展标准草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事迹,使他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盐城市各级领导对胡公石先生的尊敬和对标准草书事业的重视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受到了巨大的鼓舞。为了实现胡公石先生生前希望能建立一个标准草书创作研究平台的遗愿,在鞍湖中心社区党委和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在众多朋友的热情帮助下他捐资建立了宝于草堂。现今,它已以其古雅的风貌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将为学习、研究、宣传、发展标准草书进行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一个新的平台,相信它将会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